本篇文章1615字,读完约4分钟

上海11月10日副标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元培:大胆尝试,超越“梦想的距离”

记者李征

1991年12月,中国政府宣布浦东开发开放不到两年,南浦大桥开通,宛如彩虹横跨东西两岸。 这是从上海市区到浦东的渡江大桥,它跨越的更是“梦想的距离”。 “在黄浦江修建大桥是中国几代‘桥梁人’的梦想。” 记者最近采访了国际著名桥梁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资深总工程师林元培。 设计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卢浦大桥、东海大桥等20多座大型或特大桥的耀老人钦佩地说:“我很幸运。”

上海依水而兴,黄浦江蜿蜒,阻断了浦西和浦东两岸。 “处理江难”是当时上海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浦东开发开放的主要问题。

浦东开发开放带来了“圆梦”的机会,是林元培眼中最大的“幸运”:“无论多么困难,我都要“吃下去”。”

大胆闯进去试试,大胆为人先。 八个大字,重超过千斤。

谈到南浦大桥的设计建设过程,林元培表情凝重,就像在当时的重压之下。 黄浦江河面最窄的地方也有400多米宽,建设大范围的斜拉桥是最合适的。 但是那时中国没有建设斜拉桥的实际经验,知道了技术上的困难。 另外,上海是天然的冲积平原,如何防止土质松软、基础沉降引起的上部结构沉降是这座桥需要处理的大课题。

怎么办? 只有创新的突破,才能摸着石头过河。

创新必然伴随着风险。 为了建设南浦大桥,林元培反复验证,全面考虑。 “如果,我为六个可能的问题准备了预案。 万一风险出现在第七个问题上,该怎么办? 你没想到! ”林元培皱着眉头说:“这个‘第七个问题’每天睡不着。”

据报道,1989年春节前夕,海外某同类桥建成后,桥面出现了许多裂缝。 南浦大桥的设计考过这座桥。 当时,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同行们的眼球都聚焦在林元培身上,有关怀和期待,也有冷漠和疑问。

“我告诉夫人设计南浦大桥就像走在悬崖边,但我一定走。 ”。 林元培找到了问题所在,带领了一百名工程师,晚上连日绘制了数千张图纸。 “掌握只有80%的话,用120%的努力克服20%的风险。”

这样南浦大桥开通,主桥跨度为423米,越过河流当时居世界第三位。 21个月后,林元培设计的第二座黄浦江大桥杨浦大桥竣工,大桥跨度达到602米,当时居世界第一。

南浦、杨浦、两座斜拉桥像横亘在河面上的巨大琴弓一样演奏了浦东建设的序曲。 随后,林元培主持设计的徐浦、吕浦两座渡江大桥相继建成,一些“飞虹”承载着浦东的活力,被引入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合奏。

这四座渡江大桥中,“老吗”吕浦大桥最美。 浦江静夜,华灯第一次登上时,吕浦大桥就像金色的抛物线一样,轻快地越过了河面。

出于“桥也是城市的新景观”的想法,林元培放弃了轻便熟悉的斜拉桥,选择了自己没有设计过的大跨度拱桥。 将斜拉桥、悬索桥、拱桥三种不同的桥梁建设技术创造性地融合到吕浦大桥的技术中。

2003年,吕浦大桥竣工通车,其简洁美丽的造型为上海增添了新的地标。 2008年,吕浦大桥获得了国际桥梁和结构工程协会颁发的优秀结构奖。 这也是中国第一座获得这项荣誉的大桥。

卢浦大桥的照片也是林元培挂在家里。 他对自己锐意进取的作品表现出孩子般的喜悦。 “我经常跟夫人说我们家也有‘世界名画’。 ”。

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步伐,历史机遇再次到来。 作为洋山深水港要点的辅助工程之一,东海桥的建设任务摆在林元培面前。

“技术上没有问题。 我有绝对的自信。 」比起南浦大桥时的压力,面对总长32.5公里的东海大桥,林元培自信冷静。

为了保证东海大桥和洋山港的建设速度“同步”,林元培以“施工技术先行,结构设计赶上”的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实现了中国桥梁工程从江河向海洋的飞跃,使浦东连接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理论结合实践,革新才有了底气。”林元培如今已年过八十,始终精神矍铄,思维活跃。他依然每天上班,潜心钻研桥梁工程理论,“总结实践经验,凝练新的理论,这才是更高的革新。”(完) 【: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