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01字,读完约4分钟

姜成田受到了这样的疑问: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只有读了两年半中专的人和一些“土器械”,才能正确预报大地震吗?

文/《展望》情报周刊记者刘巍

1975年2月4日清晨,35岁的姜成田站在玉皇山顶上心神不定。

这一天早上的空空气压倒了人,他脚下是并排的辽南民居,抬起头来,他在天上看到异象,头上的烟雾像圆一样流动,北朝东、东、南、南、西、北,看起来像巨大的漩涡…… 他离开山顶,回到了原来的岗位。 今晚,自己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万千人没想到改变了命运……

那天晚上19点,姜成田发出了地震警报。 之后,聚集了当地人的尊敬,业界也持续怀疑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的问题。 读两年半的中等专业的人和几个“土器械”,能正确预报大地震吗?

69岁的姜成田现在退休在家。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他笑容满面,表情平静,谈话时,习性地把胳膊肘抱在胸前。

“大地震时,海城站的员工都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工作岗位,预报是海城站所有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 ”他给了本刊记者当年的业务日记,说“一切都在里面”。

捕捉地电踢球

姜成田于1959年入学鞍山市农业学校。 家里很穷,上了两年半专科学校后,退学务农。

1969年渤海地震后国家地震局加强了辽南监测。 1972年10月,沈阳地震大队在海城县郊外的玉皇山建立了地震观测站。

成田作为临时工进入观测所,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

1973年3月15日,土地电气、倾斜仪、地磁等土设备安装完毕。

姜成田在1973年4~9月的业务日记中说:“观测到各种机器的变化,只有土地电气突然出现了跳动或回到零值等现象,但不知道为什么。 有必要掌握法则。 ”。

之后,姜成田开始注意到地震跳跃或地震的对应关系。

1973年9月27日中午,土地电气急剧变化为零值,地势强烈警报。 车站的同事们研究说,附近有可能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地点在东北方向。 担心报纸不被允许而没有向上司报告。

9月29日8点40分,吉林省东北部的辉春发生了7.7级深震。

这个晚上姜成田一夜没睡好。 他说:“这次地震给我的教训很大。 我后悔没有报告这么大的地震真的发生在脚下,有多少人会死”。 ! 我是业务负责人,我该怎么办? 群众杀不了我,骂也结束了,把脸丢在哪里? ! ”。

1973年国庆节,24点,他写道:“除了长海、辉春的二次地震,平时我摸索地震的规则是: (地震在震灾前有突变、归零现象,从地倾斜警报来看,地震有前兆,需要继续摸索规则。)

1974年3月14日,地震站收到辽宁省地震状况报告,辽西地区连续发生小震群。

姜成田想起,地震在辽西震群前一天频繁达到100余次。 那么,每次跳跃都预言有地震吗?

姜成田决定改变值班制度,地形瞬间飞行,一天记录两次不行,要连续观测。

从1974年8月1日开始,为了抓住家电进行突击,海城地震站的6名员工日夜值班,进行了连续观测。 去吃饭和厕所也离不开人。

捕捉地电突跳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一瞬间发生很快就过去了。 用肉眼捕捉的话,可能会有点疏忽,等几天、几十天,只要转身就错过了。 大家在观测中忘记吃饭,经常深夜静静地睡在微安表前。

疲劳观测容易错过地震的状况,能想办法改变成自动记录吗? 成田向很多人求助,答案是“不能! ”。

因此,姜成田睡不着几天,地震状况越来越紧张,仪器已经出现了各种异常。 辽南也发现了动物和地下水等宏观异常,但“土地电气”的自动记录还没有头绪。

12月17日天亮了,躺在床上的姜成田脑子里想法闪烁,根据地震仪的地震拾取原理,利用地震仪的记录功能能捕捉到地震的突然跳跃吗?

经过反复实验,12月20日终于改制成功,姜意识到千斤重的行李落地了。

12下一页
不自然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