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82字,读完约9分钟



身着重潜服的潜水员正在下潜。潜水分重潜和轻潜,20米以上为轻潜,20米以下为重潜。


执行完大深度饱和潜水任务后,潜水员要在宽1.8米、长6米、高1.8米的减压舱里完成减压程序。舱内的压力会从14个大气逐渐减少到正常的压力环境。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在刚落下帷幕的上海特奥会上,来自各国的选手聚集在上海,享受着比赛的精彩和聚会的喜悦。 坐在电视机前看比赛的你在比赛正式开始之前没想到一群人为了确保这次盛会的安全,“碰”了上海所有的码头和港口的水底。 其实,这不是他们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 在2001年的apec会议和去年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他们的身影曾经出现在上海的大小码头上。 不久前,记者在海军东海舰队的一个救援船大队见到了这些神秘的人。 这些多年来和水打交道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水中的世界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魔法吗? 好奇,记者开始采访这些“水鬼”。

"十六铺码头水中的钢筋把我的潜水服破了好几个洞. "

22岁的李凯,一米八三高,身材笔直,穿着蓝色海军军服,穿着帅气的群体。 被提问时,他总是微笑着回答记者。

2004年,在家乡浙江奉化高中毕业的李凯报名参军。 经过从县到市的全6次体检,身体素质优良的他收到了青岛潜水艇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后来他知道自己每五年有可能成为潜水员。

坐去青岛的列车,李凯对这所学校和未来的生活感到茫然。 他脑子里重复着临走时父亲的话。 "不要让你发光,不能害羞. "

大学,第一次戴9公斤重的头盔,戴25公斤重的铅,爬15公斤铜鞋,戴厚橡胶上衣和裤子,李凯从来没有想过“走一步要那么用力”。

2005年“五一”后的一天,李凯和他的同学被带到学院游泳池边。 这个标准游泳池最深的地方是7.4米。 李凯们要做的是穿着那套“盔甲”,沿着游泳池的梯子爬上去,适应水中的环境。

在游泳池训练了近两个月后,李凯和他的同学准备“爬码头”。

七月的青岛,风光明媚。 学校的公共汽车带他们去了青岛港的码头。 这次,等他的是鲜活的黄海。

码头的水深是12米。 什么事都要争先恐后地要求李凯先进去。 去水边,看着眼前广阔的黄海,他觉得“突然有点害怕”。

李凯努力稳定自己的心情,沿着梯子一步一步往下走。

“天黑了,变冷了。 ’几分钟后,他的脚撞到了海底的泥土。 他慢慢趴下,应下水前老师的要求,在泥地上爬了十几分钟,然后沿着梯子爬上去。

这次经历了第一次“入海”,李凯心情平静下来了。

一个月后,李凯被分成了现在的部队。

第一次在东海下水,李凯说:“在青岛下水简直是期待! ”。

东海水质浑浊,充满浮游物,离水面两米以下一片漆黑。 “那时,我感觉自己好像被绳子吊着,人浮了起来,但眼睛什么也看不见。”

真的潜水了,李凯才觉得潜水比他想象的要有趣。 “有时我们穿毛衣下楼,上来的时候毛衣都被汗淋湿了。 1月下水,下面冷得发抖。 上来的时候,手冻肿了。 ”。

虽然很苦,但李凯从没想过退役。

2006年6月初,大队接到上级通知,执行了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水下安全保障任务。 李凯非常意外地被选为大队长,成为参加这次任务中最年轻的唯一义务兵。

6月8日早上赶到上海,大家发现任务极其艰巨。 短短七天,“摸”上海所有的码头和港口,不得泄露一寸水域。

目前没有什么可说的。 “还是用那句话,坚决完成任务! ”。

十六铺码头是上海非常有名的客用码头,水面上漂浮着大量的垃圾,水质不好。 看着眼前的脏水,李凯和他的战友们只好硬着头潜下去。

但是,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码头下面有一座大残留的老房子,露出了尖锐的钢筋和钉子。 水一进,李凯就拿着手套的右手被打了个大伤。 但是,直到出水,战友们发现右手手套被血染红了,潜水服也破了几个洞。

根据潜水规则,潜水员作业出水后12小时内不能加水。 否则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 但是,一条轻潜水压缩空气体只能采用35~45分钟。 为了按期完成勘探任务,李凯和战友必须打破潜水规则,一次更换地下水、水、气瓶,再次重复下水作业。

6月14日20点05分,胡锦涛总书记陪同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10多名外国元首健步划船“君子兰”号游艇,大型烟火表演开始,烟火充满了夜晚空。 这时李凯和他的战友们严阵以待,随时准备解决紧急情况。

21点05分,最后的烟花在晚上空画出美丽的弧线,游江看烟花表演圆满结束。

“酋长安全登陆,水下保安任务结束了! ”命令一传,李凯及其战友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那一刻,李凯第一次感到自己成为军人的荣耀和幸福。

李凯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在福建沙埕港打捞沉船,一位老太太跪下请求打捞沉到海底的儿子的尸体。 他冒着被沉船上的铁条刺伤的危险,用胳膊抱着尸体走向上游时,心里突然浮现出莫名的兴奋。 “我觉得自己真的做了件好事”。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减压室的7天7夜. "

陈跃平,一米七的个子,身体精干,全身渗出了用不完的精气。 现在他是862船的潜水救助长。

17年前,他本来被选为飞行员,因为入学后的体检有点问题,被送回了家。

第二年,做梦想当兵的他又参军了。 这次,他被青岛潜水艇学院录取了。 这位18岁的年轻人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潜水员,没想到自己的名字会写在我国和亚洲的潜水历史上。

2000年,俄罗斯海军“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在102米的海底。 俄罗斯海军认为救援成功,结果4次救援对接失败。 经过10天的时间,潜水艇的所有官兵最终牺牲结束了救助。 这次的事情给世界各国海军敲响了警钟。

潜水艇发生危险,艇上的人员能否救助,取决于救助部队和潜水员的能力。 库尔斯克号事件背后的沉思,使中国海军领导人决心进入深海!

2001年4月,由海军航保部、海军潜艇学院及第二军医大学专家、教授组成的技术保障专家小组进入了救援船大队,140米大深度饱和潜水试验进入了全面准备阶段。

经过专家小组的初步审查选拔,16名人选从大队70名等级潜水员中脱颖而出,进入这次任务集训队,陈跃平成名。 两个月的集训随着残酷的竞争,他们的一半将被淘汰。

除了水中阻力大以外,受暗潮等不明确因素的影响,潜水员在深海的作业比在陆地上完成同样的工作多消耗几倍到十几倍的体力。 因此,强壮的身体是潜水员必须的素质,专家小组为此制定了严格的体力强化训练计划。

10公里赛跑,100次负重杠铃蹲下,100人俯卧撑,100次仰卧起坐等,是集训队员每天最基本的运动项目。 他们还穿着密风潜水服,胸前挂着30公斤重的铅块,两个踏板穿着17公斤重的铜鞋,背着80公斤,武装走在陆地上,锻炼大腿和脚踝的力量。

两个月的训练后,专家小组对潜水员进行了严格的心理课程审查。 经过综合素质的判断,陈跃平列入最后八人名单。

这个时候,等他们的是140米的深海之旅。

2001年6月3日,东救332船载着陈跃平和他的战友从南海某军港出发,向东驶去。 到达海区后,在船上14气压的加压舱接受了一段时间适应训练的陈跃平和该组的其他3名战友进入了与加压舱对接的潜水表。 这时,潜水表内也保持了14个大气压的压力。

32船悬挂潜水表缓缓下沉,陈跃平当时“忘了从潜水表玻璃上看到船上战友们的表情”。

之后,潜水表静止在水下140米的深度。

水下表的四个个体分为两组,每组两人。 陈跃平和同组耿学峰在另组战友的帮助下,打开表底之门,打开排气阀,调节压力平衡,穿上巡逻潜具,准备下水。

“第一次进入这么深的海水,我很兴奋”之后,陈跃平和耿学峰顺利接触了海底的泥沙。 这时,他们离海面166米。

140米饱和,166米巡潜的全国潜水新记录诞生! 陈跃平和他的七个战友共同完成了这次壮举!

两组队员分别巡逻完两次后,潜水表慢慢悬挂,与船的加压室对接。 从潜水表回到加压室的陈跃平已经筋疲力尽,“连脱潜水服的力气都没有”。

之后,陈跃平进入加压室仅24小时,就知道他们平均每人的体重减少了5公斤。

这时,他们还不能参加庆祝的人们,等待他们的是长达7天7夜的减压生活。

在那漫长的一周里,陈跃平和战友只能呆在狭小的减压室里,吃的东西是从与外部相连的小窗户送来的。 “新鲜的苹果香蕉一进来就熟了。 想想看。 高压釜的压力是三个大气压。 我们那里是14大气压啊。 ”。

气压高,人声变细,几乎听不见。 那天是陈跃平记忆中无声的7天,他们8个人只能看着模仿和对方的嘴型交流。

7天后,与天日陈跃平和队友再会,各自的胡子长1厘米,说“像野人”。

陈跃平说,很多人认为飞行员是高危领域,但潜水员面临的危险不亚于飞行员。 “高空和深海一样是十几个气压的超强负荷,同样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极限,面临着自然界无法预测的巨大风险。 ”。

这么危险,为什么又一次? 陈跃平的答案很简单。 “我们是职业军人,这是我们的工作。 如果你自己选择了这个职业,你就应该做”

和其他部队举行联合演习的时候,碰到潜艇上的战友,陈跃平经常和他们开玩笑,“我说‘我们可是你们的保护神啊!’”可对方却不领情,他们说:“我们才不愿意见到你们呢!”说着,陈跃平哈哈大笑起来,“其实,我们也不希望自己真的被用上啊!”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