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31字,读完约8分钟

本文作者在《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上发言。

时间很快,转眼之间,我从单位退休已经13年了。 回顾往事,历史就在眼前,就像隔天一样。

我在1988年加入了《华声报》的工作。 1994年又转出,担任副社长,分担行政、财务、技术等工作,1998年4月退休。 到目前为止,加入我们的“侨口”已经25年了。 占我人生的三分之一,真有感情啊。

骑自行车,练习就心胸开阔

我在《华声报》和员工工作了11年,上班几乎都是骑自行车,在风中来到雨中,过得很开心。 我认为骑自行车上班是锻炼身体,活动筋骨,另外,看了观光,心情变得开阔了。 在现代语中,还是低碳环保,环保。

在工作中,我经常向分管的行政、财务和技术部门的主任们强调,我们这些部门的职责是全力保障信息采访业务的服务,我们是配角,没有信息采访业务,我们这些部门就不需要存在。 各部门主任也同意,结成一条绳子,全心全意为信息业务服务。 大家都很好,基本上都在叫名字。 有些司机叫我秉德。 我也喜欢这么叫。 主任们有事推门进入我的房间,有些事情一边走一边谈处理。 你想念哪一天?

计算机化,第一个采编大平台

第一次已经接近花甲了,但还想做更多的事情。 一个社委员会说,网络已经被欧美率先采用,国内有点先进意识的企业机构已经像猫画一样学习了。 光明日报社已经运行了大平台的电脑办公室。 我们也应该尽快走这条路。 我认为我们的情报机构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和马善春副社长一起带领各采编部门主任参观学习《光明日报》,仔细询问有关知识和工作规律。 经过回国,社委员会和各部门主任们一致同意我们公司也采用这个先进的采编体系。

当时中国还没有进入网络时代,我首先要求技术部配备计算机系统的程序。 我让记者们开了几期电脑教室,学会用电脑打字和上网。 经过社委的决定,把四楼改造成现代化的大平台办公室方法。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996年,第一个计算机大平台的办公室终于建成了。 一分记者终于摆脱了纸笔,向计算机化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现在,从三楼到七楼,电脑化、互联网化的大平台已经成为办公室。 这个变化太大了。 想起当时,能为计算机现代化建设做这样的基础工作,心里还感到自慰。

在社会活动中尽可能提供信息的线索

从1998年开始,我担任全国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委员。 这十年间,我积极参加政治,出席了每年的大会和出国考察活动。 我别忘了。 如果有机会的话,叫鼓。 我担任政协委员时,写参加的提案有五六十篇。 其中,呼吁改善和增资办公室的问题有三个建议。

在一次两会上,胡锦涛主席探望了我们的部分政治协商委员,在握手时说:“我认识你。 你还在吗? ”。 我说:“你认识我吗? 你还知道吗? 谢谢”胡锦涛说“知道,知道”。 我意外地深感胡锦涛主席关注。

另外,与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开国元勋的孩子们组织得很好,参加了各种类型的纪念活动。 我觉得这些活动很有信息价值。 首先发表,必须在第一时间向我们的文案记者提供采访新闻和便利条件。 2006年7月,为了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我们老一代革命家的子孙40多人冒着酷暑花了30多天,重新走上了前辈们70年前走过的长征之路。 我特意打开厨房,让两名照片文字记者全程采访,发送了多条独家信息。 另一个媒体是看了我们的报道后跟着来的。

2007年7月,南昌起义80周年纪念日前夕,我们组织了参加南昌起义的将军孩子们在北京举行座谈会,回到英雄城南昌,回到井冈山。 许多记者听从报道,得到江西省委、南昌市委的高度赞扬。

特别是年5月、年6月,我参加了几十位黄埔子孙和在台北和北京举办的两次“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 国民党名誉主席吴伯雄、新党主席郁慕明和许历农、王文燮、夏蔚洲将军等数十名退役将军出席了会议。 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还与我们几位代表真诚地交谈了约1个小时,加深了两岸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息表达。 这些活动得到了国务院台办王毅主任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这些信息是我通知的图像文字记者出席,在多家报纸上大肆刊登的图像和新闻。 为采编业务的迅速发展尽很多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宣传周恩来精神,让年轻人理解真正的共产党高风亮节

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我组织了亲属、身边员工、老革命家孩子等100多人,去家乡江苏淮安参加了许多纪念活动。

2004年以来,在香港和澳门,我作为“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顾问”,与中央文献研究室、香港、澳门有关机构合作举办了4次关于周恩来的展览,受到港澳同胞特别是青少年的热烈欢迎。 港国民党前将军蔡省三参观了两次,多次与我商谈,深切感受到周总理对台湾的关心和对祖国统一的期待。

十多年来,我应邀去北京和地方几十所大学,在国家机关部分委员会党校举行了近一百次《亲近领悟伯父周恩来的人格风格》讲座,严格约束伯父周恩来的自己,平等待人,艰苦朴素,顾全大局,用心 我希望能推进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高尚品格和光辉业绩,让青年面对物质条件优越等各种诱惑,建立健康的思想,让自己认识到。 商务部、农业部、水利部等党校连续四五年春秋两季开班邀请我上课。 清华大学举办的公司老总班,一个老总听了两遍,还邀请我去他们单位讲座。

平时,特别是在重大纪念日之前,接受数百次电视台和新闻杂志的采访,介绍伯父的高风亮节、重大历史每个时期的重要意义、我亲身感受到的教育等。

年,日本nhk电视台根据我的《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连续6次来到北京,采访了80多人,推出了4集特辑电影《亲人和亲信口述周恩来》。 该电影于年8月1日~4日晚上8点在黄金时段播出,引起了日本知识界的强烈反响。 10月,日本法政大学华籍女教授王敏来北京时对我说。 “这部电视电影在日本反响很高,很多人说日本必须有这样的领导人。 这周恩来在日本谈论了最多的话题。 ”。 “日本皇后在电话里说,周恩来在日本受到普遍尊重。 这部周恩来的电视电影很好。 我录下来了。 我打算再看。 ”。 这对促进中日友好的民间交流似乎也能起到一点作用!
中国新闻社,简称“”,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第一信息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湾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其联系的外国人为第一服务对象的国际通讯社。

经刘少奇命名,1952年10月1日由中国情报界和华侨界名人成立。 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创立者和领导。 发起者是金仲华、胡锦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情报界的名人。 有名的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了第一任社长。 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进步文化人范长江、胡诚之等成立的爱国进步情报机关——国际情报社。 承担的职责有对外情报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新闻总汇、国际通讯社。 要履行职能,首先有四种形式。 一种是以前传达的形式的报道,包括复印件、照片通稿、专题报道等。 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新闻、视频、手机邮件等。 三是海外中文报纸的提供。四社刊。

目前员工2000人,总部设在北京,拥有46家国内外分公司。 在北京、纽约和香港设立新闻中心。 建立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信息新闻发布系统,每天24小时全天候向全世界发布复印、照片、互联网、视频、手机邮件等各种信息新闻产品,顾客和合作伙伴遍布全球

亚洲最早上网的中文媒体chinanews于1995年在香港成立。 1999年1月1日,总公司在北京开设了中国信息网,简称“中新网”。 中新网继承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高雅”,在众多平面媒体投稿中具有独特的特征。 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信息网站也是世界中文网络原革新闻报道的最重要的文案供应商。 2000年1月1日创刊的《中国信息周刊》是目前中国最有名的时政周刊之一,用英、日、韩、意等4种外语出版了5种版本。 以其敏锐、深度、敏锐、独特的精神坐标在国内的信息周刊杂志中有着独特的特征,其个性化标签是“影响很大的人”,鲜明地刻在网民心中。

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媒体论坛”,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华文媒体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连续举办了6次。 在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提案下成立了以“服务、交流、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个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