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25字,读完约6分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兴奋剂。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史这一“四史”,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首次开设了“政治关键词”专栏,在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两次发表了“政治关键词”专栏后,澎湃信息继续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合作,召开了“四史”关键词。

今天刊登了“四史”关键词第59篇。 关键词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为什么要建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现在美国、俄罗斯、中国和欧盟建立了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1994年,中国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建立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其直接理由可以通过两件事证明:第一,海湾战争引起了新的军事革命。 1991年,海湾战争开创了以空的打击力胜负的先例。 最亮的是精密制导武器,美国gps为精密制导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海湾战争引起了世界性的新军事革命,gps定位系统引起了各国的关注。

第二,“银河号”迫使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的迅速发展。 1993年7月23日,中国“银河号”货船在印度洋行驶时,导航系统突然没有信号,船无法继续航行。 后来发现美国对伊朗禁运,故意停止了这个海域的gps信号。

“银河号”的消息回到国内,孙家栋院士提议与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副主任沈荣骏联名进行“重写”,开始中国的卫星导航工程。 1994年12月,北斗导航实验卫星系统工程得到了国家的批准。

卫星导航系统最初是从战争的诉讼开始的,其作用不仅在军事行业,而且在国民生产生活的许多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无人驾驶、测绘、航海、救援等多个行业,卫星导航系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今天,开车穿越大城市,许多“路盲”离开了卫星导航,已经走不动了。 我们生活中的共享自行车、电子围栏停车等和离不开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导航系统都为大面积农业机械化耕作提供了便利。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什么要“走三步”?

中国“走三步”,简单来说是因为两个理由。 一是因为当时我们国家很穷。 二是因为我们国家很穷,但中国科学家们依然自强不息。

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研究卫星导航。 但是这个项目“烧钱”太多了,这个计划没有实施。 但是,我们的科学家从未放弃卫星导航研究。 到198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和解放军原总参谋部测量局共同召开会议,“863”计划倡导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允芳提出了相对“省钱”的构想:使用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可以覆盖中国区域。 这个构想日后被称为“双星定位”理论,成为日后北斗一号的雏形。 2000年,北斗一号的两个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gps、俄罗斯GGRNS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是后话。

1994年立项后,北斗人开始认真工作,很快在袋子里遇到了害羞的困境。 美国从1973年开始开发gps,到1994年投入200亿美元以上,年维护费达到5亿美元的1994年,包括中国航天在内的7大技术行业的“863”计划预算共计100亿人民币。

如果有贫穷的方法,既然一口吃不下胖子,就分三次口吃。 因此,中国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覆盖国内,第二步是覆盖亚太,第三步是再次覆盖世界。 这就是北斗1号、北斗2号和北斗3号的由来。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经历了那些困难的障碍吗?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经历的困难危险太多,我们只知道“冰山一角”。

第一个困难的障碍是原子钟的开发。 原子钟的精度直接决定了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度。 根据北斗总设计师杨长风制定的目标,原子钟的误差是10的负12次方,即每10万年只出现1秒的误差。 原子钟对整个工程的重要性就像人的心脏,这样的核心技术永远给不了我们。 中国只依靠自己。 中国组成了中国科学院、宇宙科学技术、宇宙科学工三支队伍,并突破了难关。 经过两年的奋斗,研制出国产星载原子钟,性能优于欧洲原子钟。 我们想买,但欧洲不卖。 现在欧洲同意销售,降价了一半,但中国还在反复使用自己的原子钟。

另一个惊险的时刻是争分夺秒地赢得频率防卫战。 无论哪个国家,为了迅速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必须首先向国际电信联盟( itu )申请频率,因此频率成为美、俄、中、欧四方必须争夺的宝贵资源。 2000年4月17日,中国向国际电信联盟提出频带申请的同年6月5日,欧盟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也提出了频带申请。 关于频率,国际电信联盟有“先行”和“逾期无效”两个规则。 “逾期无效”是指频率比较有效期从申请日开始计算,7年内不无效。 也就是说,中国北斗二号的第一颗卫星必须在2007年4月18日零时之前发射,成功广播信号。 否则,“逾期作废”。 “先取”意味着中国将与欧盟竞争。 中欧双方申请的频率高度一致,因此双方需要竞争频率。 中国北斗二号始于2004年,在起跑线上输给了欧盟伽利略系统两年。 2005年12月28日,欧盟伽利略计划的第一颗实验卫星顺利地送到了太空。 出乎意料的是,这颗卫星没有开通频率。 因为开通频率要花钱。 这时欧盟手头宽裕。 中国必须赶紧抓住机会,但不巧是好事多磨:中国北斗二号的第一颗卫星已经在发射器上,发现卫星的应答器有异常。 经过分秒必争的应急修理,2007年4月14日4点11分,北斗二号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 4月17日20点,卫星发出第一组信号,比国际电信联盟设定的“7年限制”提前了4个小时。 中国的频率保卫战成功了。

北斗二号首次卫星发射成功,处理了频率问题,也清除了主要的技术障碍。 之后,中国逐渐进入了“北斗速度”模式。 一年来,北斗发射了18颗卫星,创造了世界记录。 年6月23日9点43分,最后一颗北斗组网卫星在西昌发射。 至此,中国花了26年相继发射59颗卫星的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终于完成了。 这意味着北斗将对世界卫星导航市场产生新的冲击。 这个市场的产值每年在2700亿美元以上,美国占90%。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 【: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