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3字,读完约3分钟

杭州市馀杭区一张年招公示的截图突然在网上点燃:被名单录取的50名应届毕业生不是清华毕业的,不是北大毕业的,也是硕士、博士这样的高学历。 馀杭区处理得很平稳。 这是快速发展的需要,今年将招募越来越多的人。

听起来很引人注目,但在馀杭区的街道上对待人才的态度可以理解。 这些城市位于“包邮区”,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管理观念,他们招聘的硕士平均年薪在35万元左右,博士平均年薪在38万元左右。 被录用的人可以自由选择事业创建者和政府部门高级员工两种不同的身份类型,有数万元的住房补贴等丰富的福利,听起来很感人。

在“夺人时代”,建设高质量的街道可能是人才的自主选择。 而且,当街道工作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时,他们可以更新和升级街道工作的方式,为人们做实事。 一个例子是,今年新冠发生肺炎疫情后,馀杭区闲林街道需要收集和管理人口流动情况,在这里从事的北大毕业生陈吉设计了二维码让居民们填写问卷,三天内收集了10万余人的移动新闻。

如果真的关注的话,最好关注学历教育的不平衡问题。 美国学者罗斯老年在一项研究中提出了中国的“罗斯高难题”,他的研究中城市高中入学率达到了93%,而贫困农村只有37%,在普通劳动力中没有接受足够的教育(高中学历)。 也就是说,城市的激烈竞争和资源过剩引起高学历过剩,在真正需要知识的贫困农村,快速发展的希望越来越少。

海外也有类似的现象。 2019年4月,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英国现在的职场中,三分之一的集团有过度教育现象。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锋亮和博士课程教授王亮认为,过度教育的原因包括劳动力市场不匹配、教育投资过度等原因,也包括经济低迷的重要原因。

良禽选择树木生存,“捆积”的硕士博士不仅在街上“捆”,还可能在高品质的公司和互联网企业等需要高人才的地方“捆”。 但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的培养价格浪费、专业能力和市场诉求不一致、贫困家庭的学生无法实现阶层跃进等问题是教育和就业市场的“真正问题”。

高学历者不一定是“高就”。 一个身体接受的教育,很可能不是直接的表现能力,而是作为他的内在素质出现的。 高学历者可以自主创业赚钱。 比如“卖肉”的北大毕业生陆步轩。 也可以保护自己的专家,追求理想。 例如,一些硕博选择进入清贫的文博机构。 如果经济自给自足,精神富裕,个人怎么选择都无可厚非。

政府和社会的任务是平衡,让更多的人接受比较公平的教育,或者让毕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快速发展的工作,从而“积累”高学历的人才,不盲目追求学位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中国信息周刊》年第32号

声明:刊用《中国信息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