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71字,读完约2分钟

据央视网报道,7月31日,北斗3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宣布开通。 由1983年的“双星定位”理论提出,从年前完成全球网络的单星研究开发到多星同时从困难追踪到抬头,一代宇航员持续奋斗,终于使中国北斗成为世界北斗。 北斗研发背后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吗? 今天的节目为你说话。

北斗卫星的“心脏”铷原子钟,按其跳动直接决定北斗卫星的定位、速度、授时功能的精度。 从打破海外技术封锁到继续设计开发更高精度、更强能力的国产原子钟,研发团队付出了数十年的努力走出了自主创新、自我超越的快速发展道路。 看看北斗“心脏”开发背后的故事。

眼前这个无形的金属箱子是北斗卫星的“心脏”铷原子钟。 79岁的雷文琦是我国第一代铷钟的研发领袖。 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铷钟,但停留在理论和地面研究阶段。 在“建设中国人自己的导航系统”的目标出现之前,研究开发小组认识到,铷钟这颗导航卫星的“心脏”必须由中国人自主完成。

雷文琦和队伍面前从无到有,从纸的理论到上天的产品之间有了巨大的飞跃。

“不想被人束缚”是整个北斗项目最核心的精神。 即使面对简陋的条件,技术的封锁,连科研设备都很少。 但是他们知道中国的北斗只有自主创新之路。

2006年,中国第一款铷钟产品在空中飞行,搭载验证成功。 队伍没能赶上庆祝,投入到北斗二号第一颗星的研究开发任务中,那时他们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由于我国北斗和欧洲伽利略系统同步开展建设,根据国际电车的规定,用于卫星导航的频率资源采取先到先得的方法。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在约定的时间发射卫星,申请频率的资源就会无效。

这时,留给北斗二号首发星的时间只有不到一年。

经过了不分昼夜的8个月,2007年4月14日,第一颗北斗卫星终于站在发射塔的架子上。 此时,与我国申请的频率相比,有效期只有3天。 对铷钟开发团队来说,只是卫星顺利上升空,同时返回导航信号,可以说真的成功了。

北斗二号初发星的成功揭开了铷钟国产化的序幕。 年,在北斗二号后期发射的卫星中,以传统的国产化铷钟为主表,以进口铷钟为后盾的型号发生了改变,国产化铷钟正式取代了进口铷钟。 精度每300万年差一秒。

然后,为了赶上北斗卫星的高密度发射,小组继续优化研究开发过程。 现在的载铷钟的批量生产能力达到每年50台左右。 北斗导航工程铸造了最强大的中国“心”。

【:白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