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55字,读完约7分钟

改革开放过程中“下岗”是不可避免的关键词。 但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时代的浪潮不可避免地袭来,有点下岗者阴沉的时候,明星出现在人们面前

“下岗工人”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固有名词。 从1996年开始国有、集团公司实施“减员增效”,到1998年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部分员工陆续下岗,冲击了整个中国。 很快,政府就对比开始了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工程。

从共和国的工业“长子”,破产、转制、下岗阵痛,以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下岗再就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上每个沈阳人都避不开话题。
本文是辽宁省下岗再就业明星王翠凤的故事,她通过政府政策和自身努力获得新生,辽宁这个老工业基地也在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术调整下,成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快速发展示范区” 他们共同完成了自己华丽的转行。

“主任,请让我下岗”

1995年,“下岗”终于在王翠凤的单位沈阳第六毛纺厂开始“轰轰烈烈”。 “那个时候,大家都害怕了。 有固定的工作不容易。 一次都没有了,年也不小。 谁想要的? ’一家公司的王翠凤和恋人王福山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下岗还是下岗? ”。 王翠凤开始动摇的可能是下岗不害怕。 当时儿子16岁,上学也花了钱。 王福山说:“两个人赚钱有多好? 下岗去做什么? ”。 儿子王鹏特别支持“妈妈,下车没关系,你有能力”。

事实上,那一年,“下岗”不仅是王翠凤自己的工厂,沈阳市、沈阳市的铁西区、大部分工厂、大部分产业工人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沈阳的铁西区是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发源地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经过“十五”、“二十五”期的建设,当时全国44个领域沈阳占36家,沈阳市99家大中型国有公司中有90家落户铁西。 铁西成为国内最大的工业凝聚区。

但是,进入90年代后期,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最糟糕的是,铁西有90%以上的公司停产了。 下岗成了这些公司的工人们必须面对的痛苦。

“让某人有想法,我还有能力,还愿意。 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从大局考虑,我也是对的”安慰丈夫后,王翠凤向单位提出下岗,两天后,她正式自由了。

"只要有本事,就不怕审判别人. "

王翠凤后来有那么多产业工人面对下岗,脸上出现了悲伤的雾,自己自愿要求的“非常行动”,唯一的解释就是自己从小就是坚强的性格。 “从小就必须做什么,不做就没有任何意义! 》1968年下乡,1976年就职于沈阳市苏家屯区红菱煤矿,担任单位工会职工。 “这个员工的生活都由我来管理,谁有困难,生孩子,吵架了,都要管理。 ”。

1978年,邻居来介绍对方时,王翠凤认识了在沈阳第六毛纺厂行政科工作的王福山。 嫁妆的王翠凤也来到毛织厂,开始进入涤纶厂,负责半成品的加工,后来几年的加工业者说让她积累了创业的技术。 “1995年,我在做什么,就当了代班班长。 当时的工资是奖金300元以上,比工人多100元以上,看起来是个好开始,但危机也从那时开始出现了”王翠凤说公司员工必须超过名额开始裁员,但为了销售毛线,各员工自己卖毛线的工作

王翠凤笑着说。 “卖毛线我也要做到最好。 进货一定要做到最好。 必须顺应当时的时代潮流。 其次,要掌握客户的心理,他们需要什么,我马上介绍什么,看哪个适合他们。 再加上热情的态度,无论职场压力大还是卖毛线我都是班长级的。 ”。

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王翠凤说:“只要我有能力,就不怕职场裁判员,总是要有人离开。 我有自己的能力,做别的事一定不差”。

"刚下岗的时候,心情也很悲观. "

“暂时回国后,我很悲观,以为没有出口。 从年龄等个人条件来说,做什么都不行。 我开始卖冰淇淋,引爆爆米花,在街头卖其他小吃,但这些都应付不了大问题。 ”。 王翠凤告诉记者,在度过这种彷徨和迷茫的日子后,她借钱买了一台二手针织机开了一家针织店。 一年后,王翠凤开始还债赚钱。 这给了她很大的自信。 “我的选择好像没有错。 ”。

1997年,王翠凤应妇联的号召,有义务以自己的店为课,为街道下岗工人手工进行技能训练。 “第一批40人、第二批100人、第三批400人”王翠凤对这些数字记得很清楚。 “从那一年开始,连续10个夏天我们的培训班客满了。 学生们现在手熟了,每月几百元几千元,都很好。 ”。

针织一步一步快速发展后,王翠凤观察到从全国到沈阳,下岗的工人增加了,他说:“我想自己可以像政府推进的那样,建立没有围栏的工厂。 请在家里分散加工更多下岗的姐妹。 这样不需要现场和大型的生产设备。 有灵巧的手,就可以活着带回家。 ”。

王翠凤说的“无围墙工厂”是当时辽宁省处理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做法之一。 事实表明,通过“无围墙工厂”等多项计划,大量下岗员工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次职业生涯,阵痛后是新生。

"下岗是我们人生的另一个开始. "

2002年10月,由于“无围墙工厂”成绩突出,中央电视台“焦点采访”发表了专题节目,专门介绍了王翠凤和她的纺织工厂。

“学生们基本上是下岗的姐妹,她们的家庭负担也很重,能把赚钱的技术告诉她们,我也很荣幸。 如果她们能靠自己的能力赚钱,我会更高兴。 王翠凤说。

“丈夫现在不仅支持我,还分担了我的工作。 如果我店很忙,每天去五爱市场取商品的就是他。 以前我下岗不是他不服吗? 现在彻底服用了,哈哈。 王翠凤笑着说自己最大的成就还不是这些。 “儿子现在在莫斯科工作。 每月的收入很好。 总是劝我不要做,他能养活我,但我没空。 我得通知他,我过得很好。 ”。

成为沈阳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明星的她拥有自己的企业,部署了数千名下岗职工,生产了300多个针织工艺品品种,销售到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 王翠凤经常说:“下岗是我人生的另一个开始,困难不可怕,有党的政策,积极面对,总是有出口。”

同样,进入2000年以来,沈阳也逐渐走出了旧公司的关闭和周转的痛苦。 2003年出现了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术。 铁西区重新调整了快速发展计划,以中国先进装备制造业中心的建设目标为中心进行了改造和快速发展: 183家中型公司从老城市区陆续撤出,转移到西部沈阳经济开发区和细河经济区进行了重新整合。 转移改造后,铁西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税收是转移前的2.6倍。 2007年6月,国家快速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公室授予沈阳市“铁西区旧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示范区”称号。

就像王翠凤下岗再就业后成就了自己新的事业一样,辽宁这个老工业基地,也在焕发它新的青春。(杨帆 王晓倩) 【:吴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