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67字,读完约8分钟

记者/韩永

关于法定假日的调整方案印证了迄今为止的民间传说。 在11月9日国家法定节日调整研究小组发表的这个方案中,将拆除五一黄金周,从以往的三天压缩到一天,置换的两天加上一天,分别补偿中秋、清明、端午三个以前传达的节日。

增加曾经传达的节日的方法得到了基本一致的认可,但牺牲五一的计划引起了潮水般的争论。

利弊之辩

这种情况可能出乎方案制定者的意料。 因为对黄金周的无限投诉才会把改革提上日程。

在媒体和专家的推动下,黄金周迅速整理了一些大的“罪状”:首先,对经济的牵引作用不明显。 全国政治协商委员、清华大学假日改革课题组教授蔡继明在接受中国网采访时援引了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据。 黄金周实施前的5年间国内旅行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22%,但黄金周实施后,7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12%,下降了10个百分点。 其次,过度集中的人流使“走马观花”的基本需求进化为“走马观花”的无力现实,迫使景区难以恢复的破坏。 最后,激增的人流,对以平时标准配备资源的安全、交通、住宿也是严峻的考验,但增加供给的处理道路,平时面临着偶像的巨大浪费。

黄金周的作用看起来很低,要求给予之前传达的节日假期使中国繁荣的呼声与日俱增,但这一高度评价是根据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的提案出现的,有道理地公布发改委这一方案。

但是,关于黄金周的利弊得失,还有其他的分解途径。 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旅游学院教授刘德谦认为,黄金周推进前后旅游收入增长率的一些变化并不能证明黄金周拉动内需的作用在减弱。 因为基数和增长率的反比关系是所有领域共同的规则。 根据官方数据,黄金周实施前的1998年,我国旅游收入基数为3400亿元。

刘德谦提出了衡量黄金周牵引作用的另一个指标——旅行者数。 他在黄金周实施前几年,旅行者人数一直徘徊着,本刊明确表示最高增长率为1998年的7.8%,其他年份的增长率在3%左右,1997年只有0.8%。 黄金周实施后的几年是黄金周,因为2003年的“SARS”而负增长,2001年的增长率为5.4%,另外其他年份的增长率在10%以上,“表明大家旅行的机会很多”,各位

关于为什么人数的增加没有出现在旅行收入的增长率中,除刘德谦提出的基数理论外,服务质量的下降抑制了一些人的消费欲望,成为一些专家解决黄金周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专家指出了其因果悖论:资源配置不足——服务质量下降——消费意愿被抑制——旅游收入增长率被拉动——经济作用不明显——取消黄金周。 黄金周从一开始就承担了拉动内需的使命,但周边的环境并不是为此定制的,就像腰围3尺5的胖子强行塞进2尺7的裤子里一样,全身的不便是无法想象的,裤子的破坏是无法预料的。 出现这样的局面,到底是胖子的问题还是裤子的问题? 换言之,是呼吁决策供给吗? 还是用供给抑制控诉?

现在,如果明年五一黄金周取消的话,到了11黄金周,我担心所有的景点是否都能承受。 大众的诉求一旦被激活,很难自行消失,所以现在满足这个诉求的通道从3条变成了2条,一条通道的装载份额变大了,会出现比现在更壮观的拥挤场景吗? 刘德谦认为这不是杞忧。

对方案的支持和反对以黄金周对经济的贡献为中心,也有专家认为应该充分考虑黄金周的多极限效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指出,黄金周不仅是旅游黄金周,也是人文黄金周,人性化的会面文化和个性化的休闲文化越来越受民众欢迎。

不彻底以前就传来了回归

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回归是这次方案调整的旗帜,中秋、清明、端午各要休息一天,舆论评价积极,有时也有人为重阳抱怨,但很难引起太强的共鸣。

但是,这个方案对春节假期的安排引起了猛烈的炮火。 根据这个方案,春节黄金周的开始时间从最初到除夕,本来体现了人性的关怀,但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潜在规则”的抵抗——许多机构的领导人听从舆论。 除夕那天不上班已成为惯例,现在正在休假,反而是那个暗渡陈仓的一天。

问题的关键是春节没有得到适合那个地位的假期计划,有些网民觉得以前文化这个大旗传来有点不出名。 一位网民说:“中国最大的以前传递的节日是春节,弘扬以前传递的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延长春节假期,“否则春节以前传递的事情就变淡了,说说弘扬以前传递的事情吗?” 我说了。

关于春节假期延长的需求不仅来自民间,也来自专家学者。 人民代表大会校长纪宝成和清华教授蔡继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这个建议但没有被接受。 通过从程序中有意强调假期总量增加一天的行语法,可以找到这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理由,即假期的总量限制。 这也有一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必须取消黄金周。 不是与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节日并行不悖。 实际上,包括刘德谦、刘思敏在内的许多专家主张两者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后的三者“在路上”。

新方案实施后,我国假日总数为114天,专家解读这个数字包括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他承认我国的假日已经不少,但比西方发达国家略低,纪宝成说:“英国法国他们的节日是13日。” 所以,“我们的国家未必12号也不行”。 但是,英国的法国有健全的带薪休假制度,算上这个,我们不是“略低”的差距。

这也是这次方案提出的潜在台词,带薪休假制度将弥补取消五一黄金周带来的不便。 但是,许多人对这个制度顺利实施的态度并不乐观,与此相关的背景是,从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劳动法第45条规定:“国家有时实施带薪休假制度。 工人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假期。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但是,自从《劳动法》颁布以来,国务院没有制定具体的方法。 虽然公布了推迟12年的“员工带薪休假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但既然过去12年大家享有的是“纸面上的权利”,那么对于将来的带薪休假制度形容为“水中月,镜中花”有足够的担忧。

“在全国普遍不实施带薪假期之前,必须保存现有的三个黄金周。 ”刘德谦说。

问卷调查的“缺陷”

现在,和很多制度出台前采取的步骤一样,这个方案也用问卷的方法吸引了舆论,但问卷的设计引起了很多疑问。

一位新浪网民看了问卷的七个主题说“出了冷汗”。 他举了两个例子。 第二个主题是调整“五一”国际劳动节的2天和新增加的1天,用于在清明、端午、中秋3个以前增加节日,你的态度是“支持,反对,无所谓”。 这个主题是把“国际劳动节”定为国家节日。 但是,如果把“五一”国际劳动节的3天变更为1天,把清明、端午、中秋3个以前传递的节日变更为国家法定节日的形式,你的态度是“支持、反对,看看会怎么样”? 许多网民认为后者的出题方法是中立的,因此更公正。

这个网民又举了第三个问题,对保存“十一”国庆节和春节两个黄金周,你的态度是:支持,反对,无所谓。 他认为很多人会选择“支持”。 因为你可以说“你被误解了,是保存了这两个黄金周还是一个都没有”,知道结果。 如果这个主题改变了,你支持把现在的三个黄金周改为11,春节的两个黄金周吗? “结果会怎么样呢?

时评作者毕诗成认为,这个问卷的主题设计扩大了节日调整的“优点”,但有隐瞒缺点,欺骗大家的支持的嫌疑。 根据截至11月12日10点的调查结果,新浪44万网民在问卷中选择“支持”选项的比例很高,最高达到89.92%,最低达到65.89%。 搜狐、人民、新华等几个大网站的调查结果也大同小异。

对这个问卷的很多“支持”变得鲜明的是,读者在投稿中不断表达不满和疑问。 而且,在人民网发起的“是否赞成将五一从3日调整为1日”的网络调查中,11日13点之前支持和反对黄金周的比例分别为56.5%和38.7%,从其他立场也解释了其他舆论

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对本刊表示,对这种涉及全民好处、民众态度莫衷一是的问题,应该邀请国际上权威的专业调查机构,组织一个更为科学的大型民意调查,以便为民主决定提供更有说服力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