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96字,读完约2分钟


资料图: 2006年国庆节期间,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标语牌鲜明引人注目。 发廖攀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信息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采用。

中新网1月1日在2007年第1期《求是》杂志上以“切实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事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期限,于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6年10月11日成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6
胡锦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整个小康社会提出的重大战术任务反映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迅速发展观,全面把握中国快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分析影响中国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现在和今后的某个时候 各地区各部门密切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切实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事业。

我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知和实践有不断探索和不断深化的过程。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提出了社会更和谐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全面分解了中国快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加深了社会和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的认识。 2004年9月,党的第十六届第四中全会确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术任务,明确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副本,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2005年2月,我们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真诚友爱、充满活力、稳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快速发展观必须掌握的重大任务,提出了职工要求和政策措施。

在起草全会决定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在党内外逐一发挥民主,集思广益,研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而且加深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认知。 决策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一重大评价是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