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553字,读完约11分钟

时间是5月12日下午4点,新华社宣布温家宝总理赶到灾区指导救援工作。 简单的准备后,我和同事一起坐车去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但是,直达现场的我们忘记了卫星电话,就是因为这个,整晚都耽误了我们宝贵的时间。

下午7点多,温家宝总理到达四川省成都,前往灾区。 同时,我在机场等登机。

下午9点多,温家宝总理到达都江堰开始指挥抗震救灾事业。 现在的我在去重庆的飞机上。

我们三个采访小组听说晚上十几个人刚在重庆江北机场着陆,死伤人数达到了800人。

这时重庆午夜的街道恢复平静,城市街道大楼没有破坏的痕迹。 13日凌晨,重庆出租车司机收音机传出中央电视台关于汶川地震的直播报道声。

我们在重庆等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为了拿到卫星电话。

除了手中的钢笔,通信工具是这场信息战中最重要的武器。

因此,我想的是,在信息战之前,我们除了第一时间前往灾区以外,还应该做什么准备?

兵家说:“如果想做好工作,首先要利用那个器皿。” 要在这场信息战中获胜,必须做好最充分的战斗准备。 通信手段是我们发送新闻的武器,生活物资是战斗的物流仓库,是自己的身体心理素质,这场战斗能否持续有效地保障。

四种武器

12日下午4点多从北京出发。 暂时受命,除了笔记本和照相机什么都没有。

我不知道这个人有多久了。 汶川气候,送新闻的卫星电话,可以生活的背包,帐篷,衣服,没有食物。 这证明我们对突发性的事情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

出发前带上自己车的gps导航装置。 之后从重庆到北川,从成都到汶川,从成都到映秀,gps导航设备在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是,除了更换衣服、生活用品、卫星电话以外,我发现在机场忘了同样的东西,所以在车载切换了电源。

在重庆准备物资的时候,我跑了四家汽配店终于找到了。 这个小车载电源是停电的灾区,对我们的笔记本、照相机和摄像机的充电事业起着很大的作用。 准备不充分的多家商家因电源问题而头疼。

战前准备的军械库还离不开地图。 我们依靠邹宪老师拥有的全国交通地图,粗略评价前进方位,布置前进计划。

开车去灾区的早上,车还去检查了轮胎。 面对战争,用越野车是最好的。 否则,出发前,一定要准备和检查车辆。 我们进去的路上带来了一桶油。 这在汽油不足的灾区是必不可少的。

十四号晚上,我们终于在北川拿到了海事卫星电话。 有了这个,发布新闻的方法就多了。

出新闻有四种方法。

互联网,移动网卡,海事卫星电话,固定电话。

典型的互联网不适用于移动办公环境。 外部采访使用移动卡,但移动卡需要移动信号。 北川当时中国的移动信号是断断续续的,中国连通cdma信号只有两天后。 gsm手机的信号从来没有过。

那时我们用另外两种方法发消息。 一个是海事卫星电话,另一个是固定电话线。

前者的手段太先进了,我当时拿到tt500卫星电话后,必须给后方技术人员打电话问怎么用。 新一代卫星电话高速,达到接近宽带的速度,寻找星星方便,比上一代产品好得多。

当时在重庆晚了一夜,本来为了第二天早上拿到了海事卫星电话,但遗憾的是最终被推迟了。

后者的手段留在几乎被遗忘的角落里,电话拨号上网,大部分人不知道该拨哪个号码。 这条最古老的网络道路,在那一刻成为了最有效的方法。 我到达北川后的一些原稿和照片是用这种方法寄来的。

电脑连接到网上的瞬间,几乎可以用愤怒来形容。 我有时拨十几次到几十次上网,后来干脆连不上了。 这里必须连接到自己的点对点拨号方法,即直接拨号的服务器。 在技术部同事的帮助下,我终于重新连接了网络。

在重大情报战中,一点外国记者只是提前切断电话和网络端口,发出消息以实现事后的第一时间。 灾区数百名记者夺走了信息,此时如何上网是成败的关键。

特别是后面两种不太使用的报道手段,平时应该有训练,不会在关键时刻挥手,不会没用,也不会不知道怎么用。 这就像士兵,应该熟悉自己的武器。

记者的装备

去这个灾区,道路险阻,恶劣的天气,北川雨,隔着金山的雨雪,映秀的强烈阳光,沿途的落石与我们相遇。

但是出发前,没有人知道前面的情况。 没有人知道采访的任务什么时候能完成,能否顺利完成。 都是未知数。

这次同事走了10个小时,走过了几十公里进入了灾区。 我被这种职业精神感动,我也知道这种徒步的痛苦。 同事邹辉步行时脚趾被落下的滚石撞伤了。 之后,关心同事,我也在考虑事前如何装备我们自己才能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事实上,室外装备对这种徒步行驶具有重要意义。 防雨冲锋服、冲锋裤、登山鞋、专业背包、帐篷、睡袋、灶台、食物、水、指南针……这些东西可以使我们不成为救援队的牵引力,至少没有对外援助,保证几天内不会饿死或冻死。

这样艰苦的条件很少,但在这次大地震中出现了。 很多外国记者这次带着这样的装备前往灾区。

这次晨鸣老师还向我提出了饮水这个事件。 没有干净的水怎么办? 外国记者手中有药片,药片可以放在水杯里,沉淀污浊的水,饮用。 表示在这次大灾害中,很多水源在某种程度上被污染了,需要外国记者准备。

将来驻外军令偶有不受欢迎

服从不仅是军人的天职,也是记者的本分。 在重大情报突发事件面前,服从上级的安排,不仅是职业素养,也是方便员工的保障。

但在一线战场上,经常发生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 那时,根据现场的状况随机应变地做出最佳的决定是战斗的关键。

从重庆出发时,我们遇到了去哪里的问题。

都江堰的道路还没有开通,温家宝总理说13日晚上12点开通。 从地图上看,可能通过北川通往汶川县。 当时,我们接到指示进入汶川县。 所以我们决定去北川。

下午,后方通知我们去都江堰,汇合到成都后分配任务吧。 听到这个消息,当时全车的人都反对,司机师傅也接到消息说北川那边的路通了。 邹宪谈到了当时的“九八”抵抗洪水的事件,那时所有的记者都在等洪水,另一个地方安静地工作了,所以请不要去大家去的地方。

那时,重庆分公司的先头部队进入北川时,接到了交通限制被妨碍的电话。 这将更加巩固我们对北川的信仰。

从重庆出发时,我们有三辆救护车,所以他们打算和我们一起去救援一线。 我们评价说我们可以跟着救护车进入北川。

于是,我联系了后方,证明了情况,后方的指挥刘小青也同意了我们的自主行动。

这样,我们充分利用了当时可以利用的条件,灵活地解决了前后关系,第一时间赶到了北川受灾地。 之后的事实再次表明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 因为我们到绵阳不久,温家宝总理也到了绵阳。 他第二天进了北川。

重大采访的临门是怎么开枪的?

面对关于领导人的重大采访,没有精良的武器、充分的补给、良好的战术战略也要吃败仗。 在这次信息战中,我们没有占领天时地利和人和先机,即依靠现场惊人的胜利。

因为只有专机上的四家中央信息媒体才有贴身报道的资格。 我们也是中央级媒体,但连领导的行动日程都不容易从官方渠道获得。 所以我们只有两点。 一是运气,二是关系。

如果温家宝总理去北川说“撞上”我们是运气,胡锦涛主席进入北川再次“撞上”我们就靠各种关系了。

但是,即使与这样的运气有关,我们依然不能密切采访。 专机记者不能离领导太近,必须隔开比较合适的距离采访。

这是猫和老鼠的游戏。 我一跟着温家宝总理,他们就阻止我,我不动,所以他们去阻止别人,我再动。 在和温总理保持适当距离的过程中,我录音,拍照,但前兄弟被遵守秩序的警察拦住了好几次。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记录了两次温家宝总理感人肺腑的发言,还拍了一张背着他的两个少女的感人照片。

另一方面,平时的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的采访让我认识到了很多同行和相关领导。 他们跟着总理时,我赶紧向他们打招呼,握手。 警察对我也没什么防备。

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采访领导信息的最后一个临门。

"早起是鸟带着虫子吃的. "

温家宝总理第一次来北川时,由于多家媒体记者还没有到,所以比较容易采访。 胡锦涛主席来的时候,记者很多人,我们等了整整三个小时才等队。 我们在这些采访中一直在提前等待。

之后,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会见潘基文,召开记者招待会,遵循采访的直升机上有30多名记者,但我们没有塞进直升机。

采访前夕,从外交部得到正确消息后,与凤凰电视台关丘露薇和新华社同行取得了联系,询问了一些情况。 最后建议领导明天早上3点半从成都出发去映秀镇。 这样的事件我在日本做过一次,碰巧还采访了温家宝首相。

路程只有两三个小时,但我不确定能不能实行交通管制。 能做的就是提前蹲下。 本着“早起的鸟吃虫子”的精神,3小时前到达的我挤在同事和30多名记者之间,结束了温家宝首相的受灾地新闻发布会的采访。

早到了一步,赶上了国家踩的队伍。 其中,正好我认识的部长正在解决这件事,我和他握手,惊讶地说:“我又在这里见到你了。” 于是我紧紧跟着他们队,知道了之后温家宝的日程。

路线明确了,但后来被人包围挡住了,总之我跑得很快,所以赶上了温家宝去看望受灾者的场面。

要夺取信息,我们能做的就是走在人前,无论是笨鸟先飞,还是早起的虫子,都是为了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
中国新闻社,简称“”,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第一信息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湾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其联系的外国人为第一服务对象的国际通讯社。

经刘少奇命名,1952年10月1日由中国情报界和华侨界名人成立。 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创立者和领导。 发起者是金仲华、胡锦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情报界的名人。 有名的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了第一任社长。 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进步文化人范长江、胡诚之等成立的爱国进步情报机关——国际情报社。 承担的职责有对外情报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新闻总汇、国际通讯社。 要履行职能,首先有四种形式。 一种是以前传达的形式的报道,包括复印件、照片通稿、专题报道等。 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新闻、视频、手机邮件等。 三是海外中文报纸的提供。四社刊。

目前员工2000人,总部设在北京,拥有46家国内外分公司。 在北京、纽约和香港设立新闻中心。 建立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信息新闻发布系统,每天24小时全天候向全世界发布复印、照片、互联网、视频、手机邮件等各种信息新闻产品,顾客和合作伙伴遍布全球

亚洲最早上网的中文媒体chinanews于1995年在香港成立。 1999年1月1日,总公司在北京开设了中国信息网,简称“中新网”。 中新网继承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高雅”,在众多平面媒体投稿中具有独特的特征。 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信息网站也是世界中文网络原革新闻报道的最重要的文案供应商。 2000年1月1日创刊的《中国信息周刊》是目前中国最有名的时政周刊之一,用英、日、韩、意等4种外语出版了5种版本。 以其敏锐、深度、敏锐、独特的精神坐标在国内的信息周刊杂志中有着独特的特征,其个性化标签是“影响很大的人”,鲜明地刻在网民心中。

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媒体论坛”,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华文媒体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连续举办了6次。 在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提案下成立了以“服务、交流、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个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