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1字,读完约3分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节俭浪费的态度,体现了其价值标准和文明程度。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为阻止饮食浪费行为发出了重要指示,指出要加强立法,加强监督管理,采取比较有效的措施,建立长期机制,坚决制止饮食浪费行为。 强调进一步加强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性,为整个社会营造无谓的羞耻、节约骄傲的气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实践绿色生活习惯,建设节约型社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服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粮食安全始终需要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带来的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进一步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面对风险挑战,必须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的位置,不放松粮食生产,收紧粮食节约的琴弦,坚决制止饮食浪费行为。 从自然条件来看,我国是人口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我国粮食生产从中长期来看也要保持平衡的态势,绝对不能忽视粮食浪费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 从历史的传承来看,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以前传下来的美德。 古人说:“节俭答应了,也表扬了它的美丽。 ”。 “节俭是契约,契约百善皆兴。 奢侈任性,任性百恶皆纵。 ”饮食浪费的风脱离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从中华优秀以前就传来了文化,有损于社会风气。 要杜绝这种坏风气,就必须努力节约,反对浪费,实践绿色的生活习惯。 这也是适应自然规律,勤俭节约优良的自古以来流传的必然要求。

法治是处理浪费问题、节约新风的重要方法。 消除“舌尖浪费”,形成绿色生活习惯,必须加强立法,加强监督管理,采取比较有效的措施,建立长期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制定了《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党政机关反对节约浪费条例》,切实抑制公务支出和公款支出中的各种违纪现象,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纠正饮食浪费。 经过努力,公款饮食的浪费行为得到了比较有效的抑制,形成了全党社会厉行节约的良好风气。 另外,必须看到公款饮食的浪费现象明显减少,而且个人饮食的浪费现象依然存在,还有令人触目惊心的东西。 浪费饮食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侵蚀社会资源,损害公共利益。 使用法律手段阻止饮食浪费行为,必须把制度细致落实在日常业务和生活中,使制度“动”、“硬”,“强”惩戒,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性,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历来传承的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曾经通过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实现了伟业,现在也必须用这样的思想指导事业。” 不管我们国家迅速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的生活如何改善,都不能永远失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和精神。 饮食的浪费行为有反复禁止的情况,其中有“没人管理,管不了”的思想、“重视面子,排队”的心理在起作用。 要消除这些消极、不健康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培养绿色的生活习惯,营造可耻、节约为荣的良好气氛,必须推进法律制度的“硬约束”和教育“软件”。 节俭是思想意识,也是行为方式。 要形成这种优良的行为方式,推进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通过很多形式,“一粥一饭,思来处难。 半丝半丝、恒念物力维难的观念深入人心,教育使人们成为节约的行动者,通过自己节俭实现从“要求我节约”向“要求我节约”的转变,推进勤俭节约的美德成为风。

(作者分别为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王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