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88字,读完约9分钟

中新网10月31日在中国政府网今日全文刊登了《国家防震减灾计划( 2006—年)》,根据计划,截至2006—年,中国基本综合抵抗6.0级左右,具备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减震能力,大中城市和经济先河 计划的全文如下。

国家防震减灾计划( 2006—年)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持续迅速发展。 加快防震减灾事业的迅速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关于加强国家防震减灾事业的要求,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计划( 1998—年)》(国发〔1998〕13号),制定本计划。 计划期间为2006—年,以“十一五”期间为要点。

一、我国防震减灾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安全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7%,而20世纪全世界大陆35%的7.0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在我国。 20世纪全球地震造成120万人死亡,我国占59万人,居各国之首。 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位于烈度ⅵ度以上地区国土面积的50%位于ⅶ度以上地震的高烈度区域,包括23个省会城市和2/3的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经过各地区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初步建立了比较有效的管理体制,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高,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事业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特别是在“十五”期间,中国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投资于中国数字地震观测互联网的建设,包括地震前兆、地震测量和强烈振动三大台网。 地震生断层勘探、地震紧急指挥和地震新闻服务三个系统和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 项目完成后,前兆、地震、强震台站的密度分别达到每万平方公里0.42个、0.88个和1.2个,监测设备的数字化率达到95%,20个城市活断层地震的危险性初步判断。 地震速报时间从30分钟缩短到10分钟,地震预测水平的下限从4.5级改善到3.0级。 地震预报水平进一步提高,强振动观测能力和活断层探测水平进入新阶段,地震灾害防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地震应急响应时间大幅缩短,地震应急指挥和救援能力大幅提高,支持“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的防震减灾事业

目前我国的防震减灾能力依然不适应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第一,全国地震监测预报的基础依然薄弱,科技实力有待提高,地震观测得到的新闻量还不满足诉求,大部分破坏性地震还不能做出正确的预报。 全社会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明显不足,农村基本不防御。 许多城市和重大工程地震灾害的潜在风险高,防震减灾教育落后,公众防震减灾素质不高,6.0级以上的地震往往造成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的灾害警报、指挥部署、社会动员和新闻收集发布等从业机构要进一步完善。 防震减灾投入总体不足,对公司和个人等社会资金的诱惑不足,没有根本处理投入途径单一的问题。

地震是我国今后暂时面临的第一大自然灾害之一。 迅速提高我国地震灾害预防和减轻的综合能力是实施城镇化战术、处理三农问题、实现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国在致力于建立适合城市快速发展的地震灾害综合防御系统的广大农村不设置防线,改变了地震受害率高、人员伤亡严重的现状,为城乡提供无差别公共服务的长江中上游、黄河上游及西南地区的大型水力发电

二、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和快速发展战术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快速发展观,以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先。 多次防震减灾与经济建设一起抓住,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切实加强地震观测预报、地震预防、紧急救援三大事业体建设。 以政府为主导,依赖科学技术,依赖法制,依赖全社会力量,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为维护国家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可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计划目标。

1 .总体目标

年,中国基本综合抵抗6.0级左右,具备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能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防震减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位于烈度ⅵ度以上地区的城市完成修订或防震减灾计划,新建工程实现所有抗震建设。 地震要点监视防御区新建农村民居采取抗震措施。 完善地震应急响应系统和预案系统,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建立地震应急和救援保障系统,进一步增强紧急救援能力。 建设省会城市和百万人以上城市有避难场所的救援物资储备系统的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具备地震紧急处理能力的防震减灾知识基本普及震灾后24小时365天内受灾者得到基本生活和医疗援助的全国地震背景场综合观测

2 .“十一五”阶段的目标。

到2005年,大都市和城市群首先实现了6.0级地震的目标。 加强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区的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应急处置示范事业。 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40%,迅速发展了20万志愿者队伍。 初步建立全国救援物资储备系统震后24小时365天内受灾者建立了初步生活和医疗救助的国际级地震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基地,完善了中国大陆和领海的数字地震观测,在地震要点监视防御区和要点防御城市密集台

(三)迅速发展战术。

以大都市和城市群地震安全为重点,支持从局部点防御向有点全面防御展开的地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高防震减灾三大事业体系的快速发展水平。 进行预测、预防、救助各方面的综合管理,形成全社会共同对抗地震灾害的新局面。

1 .把大都市和城市群的地震安全作为重要中的重要因素,向重要的全面防御展开。

确定和加强各级政府的职责,切实推进大都市和城市群地震安全事业,加强防御措施。 加强对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石油化工、广播电视、供水电气供应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力度。 加强城市公园等避难场所的建设,扩大城市防震减灾的空之间。 密切监视广大农村特别是地震要点,监视防御区农村防震减灾事业,改变农村民居无防备状况,不断提高全面防御能力。

2、加强地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高防震减灾三大事业体系的快速发展水平。

重视地震科技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科研基地和重大基础科研设施建设,为防震减灾提供持续的科技支持和智力支持,提高地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地震预防、紧急救援三大事业体系的

3 .全面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形成全社会共同对抗地震灾害的局面。

加强防震减灾教育和推进事业,组织防震减灾知识进入校园、进入社区、进入乡村活动。 全面提高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的参与度,提高对地震新闻的理解和心理宽容能力,掌握自助相互救助技能。 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加强群测群防,形成全社会共同对抗地震灾害的局面。

三、总体布局和首要任务

(1)整体布局。

防震减灾是惠及全民的公益性事业。 实行防震减灾快速发展战术,逐步展开全面防御,加强要点监测防御区职工,并把防震减灾职工部署到全国各地,统一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统一城乡,防震减灾三大职工体系全面协调和迅速 加强与台湾地区地震科技的交流与合作。 妥善进行香港、澳门地区的地震应急处理。 为了实现有要点的全面防御,根据计划期间中国地震分布的优势和地震灾害的预测结果,中国防震减灾总体布局如下。

环渤海和首都圈地区:进一步实施建设地震预报实验场国家防灾高等教育基地地震预警提高城市群地震综合防御能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防震对策研究,制定工作。

长江三角洲地区:切实进行实施城市群地震安全工程的海域地震监测和推进地震海啸预警系统建设年上海世博会防震对策研究,制定事业。

东南(南部)沿海地区:切实实施实施城市群地震安全工程的海域地震监测和推进地震海啸预警系统建设年广州亚运会防震对策研究制定事业。

南北地震带:建设地震预报实验场要点实施监测防御区城市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工程。

南北天山区:建设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工程。

另外,加强黄河中上游流域要点监视防御区实施城市地震安全工程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工程的长江中上游流域、黄河上游流域及西南地区大型水电工程的地震安全事业,加强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和研究。 加强国家重大生命线工程沿线地区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加强保障重大生命线工程地震安全的青藏高原地区新构造活动的前缘研究,不断提高地震监测能力。 加强黑龙江、吉林、云南、海南等地区地震监测设施建设,确保火山地震活动监测。

[1][2][下一页]